世界杯点球大战:规则设计、影响因素与争议讨论

世界杯点球大战:规则设计、影响因素与争议讨论

世界杯点球大战:规则设计、影响因素与争议讨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点球大战形式以目前的形式仍将伴随我们。
2024年09月20日 18:39
新闻介绍

欧冠决赛个人进球纪录_欧冠决赛进球集锦_历届欧冠决赛进球者

本文约4200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半决赛中,凭借顽强的毅力在点球大战中先后击败日本队和巴西队的克罗地亚队,不敌阿根廷队,无缘决赛。

尽管如此,克罗地亚队还是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当然,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们在点球大战中的表现。不仅本届世界杯,上届世界杯​​,克罗地亚队也是凭借点球大战的胜利,在淘汰赛中通过计时赛和点球大战晋级决赛。

如今,点球大战已经成为足球重大赛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点球大战的规则是如何制定的?点球大战为何如此精彩?哪些因素影响点球大战的质量?结果又如何?为什么有的球队点球大战成绩优异历届欧冠决赛进球者,而有的球队却频频落败?关于点球大战又存在哪些讨论和争议?

欢呼胜利的克罗地亚队和垂头丧气的巴西队。来源/CCTV体育截取

点球大战的诞生和著名场面的创造

在了解点球大战的历史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点球的历史以及它在足球规则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在点球出现之前,即使犯规距离球门非常近,也只会被判为间接罚球。这种情况直到1890年守门员威廉·麦克拉姆提出点球才有所改变。点球出现后,就产生了界定禁区和罚球点的需要。直到1902年才引入了罚球点。随后的一系列规则变化进一步细化了相关程序,包括除罚球者外所有球员必须离开禁区,守门员必须站在球门线上。

点球大战是在点球诞生80多年后才引入的,每队派出五名球员轮流对对方守门员主罚点球。如果五轮过后两队打平,则进入突然决定阶段历届欧冠决赛进球者,每队派出五名球员轮流主罚点球,由一人主罚,直至决出胜负。极端情况下,当对方球员都踢完球,还未决出胜负时,双方守门员也会主罚点球。与点球大战中的点球不同,点球一旦被扑出,就没有补射的机会了。

点球大战的基本赛制(图为2012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切尔西对阵拜仁慕尼黑)来源/数据网站

在点球大战之前,如果两队在90分钟常规时间和加时赛后仍打平,则需择日重赛。若无法择日重赛,双方将抽签决出胜负。1968年欧洲杯半决赛,意大利与苏联打成0-0平,最终以掷硬币的方式晋级决赛。同年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以色列在掷硬币比赛中不敌保加利亚。过于依赖运气的规则受到多方质疑。点球大战最初在南斯拉夫杯、意大利杯、瑞士青年杯等比赛中试验使用,最终取代掷硬币成为决出胜负的机制,在国内杯赛中使用,随后在国际比赛中推广。

点球大战在国际比赛中推广后,在其首次应用时就出现了著名的一幕。1976年欧洲杯决赛,刚刚加冕世界杯冠军的西德队对阵捷克斯洛伐克队,比赛进入点球大战。乌利·赫内斯(后来的拜仁慕尼黑主席)将球踢飞,捷克斯洛伐克队的帕年卡射入一粒点球锁定胜局,为日后的点球大战奠定了基础。比赛基调之一:焦躁不安的点球手,力求以大力量创造奇迹,却常常将球射偏。相反,技术过硬、心理素质强的点球手,则能事半功倍,观察门将的动作,主动出击,轻松将球射进。

帕年卡的点球显示守门员已经跳到左侧。来源/

此后,点球大战常常成为足球比赛著名场景的诞生地和经典照片的创造者,表达着足球比赛的欢乐、激情、悲伤和感人的时刻。耶切亚在主力门将受伤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两次赢得点球大战,与马拉多纳一起率队挺进决赛。1994年世界杯决赛,意大利的巴乔因罚失点球而郁郁寡欢。德国队的背影俘获了众多球迷的心。1996年欧洲杯半决赛,穆勒射入致胜点球后,在温布利球场扮成公鸡,昂首挺胸挑衅英格兰球迷。1/4决赛,葡萄牙门将里卡多不戴手套,徒手扑出了英格兰球员瓦塞尔的点球。2006年世界杯1/4决赛,德国替补门将卡恩与昔日对手德国队握手言和。鼓励头号门将莱曼,可以说是一握手言和,2008年的欧冠决赛,切尔西队长特里在莫斯科的一个雨夜滑倒,丢掉了冠军奖杯。

罗伯托·巴乔回来了。来源/

影响点球大战结果的因素

点球大战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名场面,是因为相较于漫长的常规时间和加时赛,点球大战往往在十分钟左右便分出胜负,球迷和媒体绝不会错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另外,点球大战对于射手来说更是一次极大的心理考验,他们要从中圈出发,离开队友,独自走过大半个球场,前往对方禁区,与门将进行一对一的较量,因此他们的表情和背后的心理活动便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0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首次代表英格兰出场的兰帕德罚丢点球,镜头随即扫向在中圈等候、很可能接下来出场的杰拉德,他神情紧张而焦急。果然,尽管在点球大战中打进一球,他还是错过了足总杯决赛的点球。曾多次参加点球大战的德国队前队长巴拉克说:“罚点球的时候,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占80%到90%。”荷兰队队长范戴克在本届世界杯上罚失点球,他在罚球后将责任归咎于球场上球迷的嘘声。

除了点球大战流程,点球大战的安排也是球迷热议的话题。主教练如何挑选队内最佳五名点球手,制定和安排点球手顺序,往往会影响球队的发挥。一般来说,最有信心的点球手会是第一或第五名点球手,而教练往往会选择经验丰富、在赛场上踢过一段时间的球员来主罚点球。2008年欧洲杯四分之一决赛,克罗地亚的莫德里奇当时只有23岁的年轻球员,在重重压力下射失点球。随着经验和年龄的增长,莫德里奇在2020年欧洲杯决赛中,射失英格兰点球的三名球员要么太年轻,要么在第120分钟被替换下场,这是点球大战中的大忌。此外,输掉点球大战的球队,往往会透露出队内一些经验丰富的球员不愿意主罚点球,这也进一步提升了点球大战的戏剧性。

英格兰队在 2020 年决赛中点球落败。来源/卫报

随着比赛分析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球队试图将点球大战变成一门科学,以控制胜负,但往往无济于事。他用阿根廷队主力点球手的点球习惯传了一个小纸条,并凭此扑出了两粒点球,可见点球大战前期准备的重要性。因为点球大战时球速很快,距离很近,如果守门员等到点球出手后才反应过来扑救,那就来不及了。他只能提前做出预测,移动并扑救。

尽管如此,点球大战往往归结为主罚球员与门将之间的心理较量。最常见的场景是门将将手指指向一侧,表示自己知道主罚球员要去的方向。此后,双方陷入无休止的猜测和斗智斗勇之中。此外历届欧冠决赛进球者,门将还会通过跳跃、舞动等诸多动作来干扰主罚球员的心态。最著名的就是利物浦两代门将格拉贝罗和杜德克分别在1984年和2005年欧冠决赛上表演的“马可罗尼大腿”动作。结果,他们的对手罗马队和AC米兰队均罚丢了数个点球。

莱曼的笔记。来源/FIFA

心理因素在点球大战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再多的赛前训练也无法弥补心理状态不强带来的不足。重大比赛前,经常会有新闻报道球队进行点球大战。英格兰队在2006年就进行过训练,他们会在球迷离场前练习点球,以更好地模拟场上的气氛。本届世界杯,西班牙队练习了1000次点球,但这依然无法改变两队在世界杯上的点球大战。英格兰队上世纪90年代的传奇前锋阿兰·希勒曾说:“当你主罚点球时,你的身体会非常紧张……无论赛前练习多少次,在那一刻都会显得那么苍白。”

鉴于心理因素在点球大战中起着关键作用,足球世界也诞生过几支点球大战总是赢的球队,以及几支点球大战总是输的球队。从以上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英格兰队一直都是一支点球大战的赢家,在参加过的9场点球大战中,英格兰输了7场,输的对手也是同样是点球大战主要对手的意大利,英格兰对点球的不自信甚至蔓延到了常规时间,他们的头号点球手、前锋哈里·凯恩在面对可以扳平比分的点球时,射出了一记大炮。另一支在点球大战中吃亏的球队是荷兰队,在2004年欧锦赛1/4决赛战胜瑞典之前,他们连续4场点球大战落败,本届世界杯,他们在最后时刻翻盘后,又在点球大战中输给阿根廷,惨遭淘汰。

欢呼雀跃的阿根廷队和沮丧不已的荷兰队。来源/马卡报

相比较而言,点球大战最强的还是德国和阿根廷,2006年世界杯1/4决赛之前,两队各自连续3次获得点球大战胜利。其中,德国在世界杯和欧洲杯上全部获得点球大战胜利,还战胜过阿根廷。外界通常将德国在点球大战中的出色表现归功于他们的“铁血精神”,但这更可能是多次胜利后积累起来的信心和冲劲。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纪律性更差的阿根廷队同样擅长点球,而克罗地亚队在2008年欧洲杯1/4决赛点球失利后,在击败土耳其队后,取得世界杯点球大战4连胜。

点球大战的争议与改革尝试

由于点球大战考验的是心理素质而非技术能力,因此弱队有机会爆冷获胜。在 2020 年欧洲杯上,瑞士队在点球大战中击败了新加冕的世界冠军法国队。西班牙队曾输给俄罗斯队和摩洛哥队,在 2002 年世界杯上也曾在点球大战中输给韩国队。点球大战的不可预测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但点球大战的存在,也让实力较弱的一方经常不惜一切代价地进行防守,将比赛拖入这个阶段。以往在平局后重赛的机制下,实力较弱的球队知道实力的差距只会在重赛中被进一步放大,因此会力争一击制胜,踢得更加积极主动,场面来回反复。在保住平局的情况下,场面上经常充斥着各种长脚解围、犯规和回传来拖延时间。2006年世界杯1/4决赛瑞士对阵乌克兰的比赛,被认为是世界杯历史上最乏味的比赛之一。

2006 年世界杯瑞士对阵乌克兰。来源/UPI

除了点球大战对常规时间比赛的影响,点球顺序也成为点球大战另一个受到外界质疑的方面。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虽然世界杯上先主罚和后主罚的球队获胜的比例是各半,但当算上各大洲杯赛和联赛的数据时,可以看出先主罚的球队由于不用考虑对手的表现,占据一定优势。国际足联也尝试做出改变,让两队交替罚球。罚球顺序为,A队先主罚后,B队连续罚两次球,然后A队连续罚两次球,以此类推。

不过,这样一来,优势就转移到最后主罚点球的球队身上,所以还只是试验阶段。至于更有想象力的两队同时选择半场、主罚点球的想法,也只是纸上谈兵。假以时日,点球大战仍将伴随我们。

结尾

作者:徐翔云